虚拟世界里的真实工伤:2025年首例VR培训致残工伤认定

2025年3月,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VR培训致残案作出终审判决。某科技公司员工李某在参加为期两周的沉浸式安全培训时,因设备故障导致癫痫持续发作,最终被鉴定为六级伤残。法院突破性地认定VR培训属于”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”,判决企业承担工伤保险待遇及精神损害赔偿共计127万元。这起案件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劳动法领域激起层层涟漪。

数字时代的工伤认定边界

传统工伤认定遵循”三工原则”(工作时间、工作场所、工作原因),但VR培训这类新型劳动场景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。本案判决书明确指出:”当虚拟空间成为履行劳动义务的必要载体时,其产生的损害应视为工作环境风险的延伸。”该观点与《工伤保险》第十四条形成呼应:

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应当认定为工伤:(一)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,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…

值得注意的是,判决特别强调企业应对VR设备进行适应性评估。涉事公司未对李某的癫痫病史进行排查,培训系统也未设置强制健康筛查程序,这种过失成为担责关键。类似情形在2023年杭州某电商企业AR仓储培训致员工眩晕摔伤案中已有先兆,但当时因证据不足未能获得工伤认定。

维权行动的三重路径

当遭遇新型职业伤害时,劳动者可采取阶梯式策略。首要步骤是完整保存电子证据:培训系统的登录日志、设备异常报警记录、实时生理监测数据等数字痕迹,在深圳案件中正是这些数据链锁定了企业的管理疏失。

劳动仍是核心解决渠道,但需要突破证据呈现方式的技术壁垒。2024年北京朝阳区委受理的元宇宙办公致视力损伤案中,申请人成功将VR设备的蓝光辐射数据与医学诊断进行时间轴比对,最终获得医疗费及误工补偿。

虚拟世界里的真实工伤:2025年首例VR培训致残案突破性判决

特别需要提醒,新型的诊断需依托专业机构。国家卫健委2024年公布的《虚拟空间职业健康评估指南》,已将模拟器眩晕综合征、数字眼疲劳等纳入观察目录,为医学鉴定提供依据。

构建预防性权益保障网

前瞻性的权益保护应从订立阶段着手。上海市2024年推行的《数字化劳动保护示范条款》值得借鉴,其要求企业明确列明:

  • 虚拟工作场景的安全标准
  • 设备使用时长限制
  • 健康监测配套方案

工伤保险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关键。深圳市试点运行的”职业伤害即时申报系统”,通过可穿戴设备自动捕捉伤害发生时的生物特征数据,大幅提升认定效率。在2024年某直播公司案中,系统记录的连续72小时异常心率数据成为认定工亡的核心证据。

这起VR工伤案的突破性判决,不仅为数字劳动者点亮明灯,更倒逼企业构建虚实融合时代的安全管理体系。当技术狂奔时,法律从不是绊脚石,而是确保所有人不掉队的安全绳。


参考案例

2023年杭州AR培训摔伤案:物流公司使用AR设备进行高空作业模拟培训,员工王某因设备延迟导致踏空跌落,造成腰椎骨折。因企业删除错误日志数据,王某未能成功申请工伤认定,后通过民事诉讼获赔医疗费的70%。

2024年北京元宇宙办公视力损伤案:某区块链公司要求员工每日佩戴VR设备工作6小时,技术员张某半年后确诊双眼调节功能丧失。劳动仲裁委依据设备使用日志和眼科诊疗时间轴,裁定企业支付康复治疗费及岗位调整补偿金12.8万元。

【这里是公益劳动保障 免费咨询平台,并非官方处理部门,在本文底部留言评论并不会得到处理,如果有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请点击: 拖欠工资免费咨询

下面是个人淘宝店铺的广告:宁信佳品

保温杯里泡枸杞,何不泡点好的宁夏中宁无硫枸杞呢?

购买链接:宁信佳品——中宁枸杞 农家自种无添加红枸杞 天然滋补佳品 产地直销 一手货源

  • 可能感兴趣

  • 说说你的看法

    你的留言很快就会得到答复

    Chat Icon